欢迎访问!微信公众号:

最高贵的修养,是根植于内心的同理心

时间:2018-10-13 10:50:34编辑:蕾格格


最高贵的修养,是根植于内心的同理心

俞敏洪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:“当年我是挑着扁担进入北大,但正是‘土气’的弱点,日后我才更有同理心,去了解很多人的不易。”

现实生活中,我们常说“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”强调的也是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,拥有同理心,以不同的心态、习惯去处理同一件事情,就会展现不同的人生版本。

西方一位哲人更是说过:“要想获得福祉,必须走出自我,走进他人的人生。”

我们的痛苦,往往就太过执念于自我,而不愿站在别人的角度,去换一方净土。

前一段时间,朋友兮兮因为工作的事情,极度郁闷。

问其原因,原来是领导在年中考评的时候,给她一个“B级”,而非“A级”。她觉得非常委屈,在单位她工作是最认真的,效率也是单位最高的,面对领导这样的考评,她实在难以接受,一度准备跳槽。

我问她:“你在工作中,你是先考虑自己的工作,还是先考虑领导的意图?”

“当然是自己的工作,领导也不懂我的工作,他的意见很多时候都不对啊!”

我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了,其实,在职场上不乏这样的员工,他们以自己的工作习惯做事,把领导的话当了耳旁风,时间久了,领导就会认为你不尊重他,即使工作很努力,但是领导就是不买账。

这个时候,我们真的需要和领导互换一下角色,站在老板的角度分析、处理,很多事情就豁然开朗了。

“试想一下,如果你是领导,一位员工很努力,但是不听你的指挥,按照自己的节奏做事;而另一个员工知道你要的结果,按照你的方向去做,两个员工相比,你更喜欢哪一个呢?”我把这个问题拋给了兮兮。

她不由得点头认同。

就像英特尔总裁演讲时说过的一句话:“不管你到哪里工作,都别把自己当成员工,应该把公司当成自己开的一样。”

身处职场的我们,很多时候觉得不开心、不公平,是我们没有同理心,没有站在领导的角度去权衡。

加强自己的想象力,多从他人的视角去看到他人所看到的东西。

柳暗花明、冰释前嫌、地狱天堂,就在这神奇的一念之转。不仅仅是放过别人,更是放过自己。

这不是妥协,而是一种智慧的修炼。
 
同理心让我们明白一个事实:

我关切的东西别人不一定关切,我需要的东西别人不一定需要。它不是慈善、不是自我牺牲,而是生活不断发展演变,使其臻于充实的过程。

甚至可以说,它是另一种意义的人性的核心。

同理心会让我们走出封闭,它带给我们的喜悦是真实而深刻的。

那么,该如何扩展我们潜在的同理心?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同理心?

作家寺昆在《言值:说话语言讲的八个法则》一书中,提出了打造强大同理心的三部曲。

首先,让自己变得不那么重要。

它既不需要我们批判性的思考,而是需要我们发挥单纯的想象力,从他人的视角去看他人所看到的东西。

例如朋友经历的分手,我们不应当思考这是谁的过错,也不应当和自己曾经的感情比较,你应该从他的视角出发,看到曾经两个人刚在一起的互相喂饭,甚至还能看到昨天分手那一刻的转身离去的伤感。

在你看着丈夫为工作不如意,苦闷地坐在家里,不应该思考他是不是厌烦工作,更不应该数落他,而是要有他最近为这份工作早出晚归的画面。

同理心不是“我思,故我在”,而是“我在,故我看”,完全进入别人的世界,去感受、思考。

其次,收起评判之心。

评判是同理心的杀手,也是不经意间导致语言暴力的渠道。

同理心要求我们不要去思考和评价那些事情,而是要客观地看到那些事实,仅此而已。

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,为什么我们总是“看不到”对方?为什么还反而会说出一些不中听的话?

原因是我们错误地将这件事情的评价、看法与客观事实混为一谈,引发内在痛苦。

如果我们能把评价和客观事实区分开来,将会收获另外一个清新美好的世界。

我们永远要记住:让我们情绪变糟的,关键不在于那个人的行为,而在于自己如何解读他的行为。

最后,试穿对方的鞋子,感受对方的感受。

同理心不仅要求我们只关注对方的事实,还要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感受上。

理解对方的感受,并非只是简单的“我理解你的感受”,而是要全身心的体验对方的感受,并且把它用自己的语言或者肢体语言与表情呈现给对方看,就好像扮演对方的一面镜子。

就像小说家伊恩·麦克尤恩说的:“在人性的最核心处,除了我们的自我之外,还有另一个人存在,那就是同理心的艺术。”

同理心不仅仅是彼此精神的扶持,更是一门艺术。

因为拥有了同理心,在未来的每一天的言行,都可以自我加工,由软肋变为盔甲。